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

上殿建在小坡的最上端。

上殿建在小坡的最上端。
  上殿關夫子坐像一側,有大鐘大鼓。鼓大如簸箕,擂之,震耳補財庫方法欲 聾,地上塵土飛揚;鐘的高度跟成年人身高差不多,鐘極大,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,重千余斤。因太大太重,除了以粗鐵鏈懸吊於大梁之外,又做了笨重的木架子以 負其重。想當年,關廟鳴大鐘的時候,整個集鎮一定會隨著鐘聲顫抖起來。那宏亮的聲音,據說十幾裡路外都清晰可聞。大鐘之上,也銘刻著許多文字。在“大躍 進”的年代,注定是在劫難逃的了。當時,十幾個壯年勞動力才把這口大鐘抬下來,又費了好大的功夫,才把它砸得稀巴爛,然後分批運走。除鐘鼓外,還有許多銅 磬、銅香爐。磬大如鼎,香爐扁形,也有獸形的。
  上殿兩邊,有石梯連綴下邊的一個小海壩,於是,設計者又在小海壩的正前方立起一座亭子樓來。登上亭子樓,人已立於雲霄,遠山近水和整個集鎮風光盡收眼 底。民國時期,吳耀權先生曾經在此辦學,先生博學而不得志,曾賦詩一首,題為《登亭子樓》,詩曰:“晨起登高樓,消盡昔日愁。神爽氣亦壯,趁此把學求。”
  登臨送目,消愁勵志,亭子樓是那個時代文人的一個絕好的去處。可惜解放後,百姓拆去亭子樓,把木料拿去修建了豬圈和劈來做了燒飯的柴火。
  今天,還有一個當年支撐關廟大柱子的磉礅石,圓形的,下邊還有底座,正八邊形的。磉礅石的周圍雕刻的花紋還可依稀辨出。磉礅石先在長樂中學,現在已經 流落到了長樂街頭。另有兩個關廟的石礅,一個置於學校門口,已經毀壞;另一個在通往學生宿舍的路邊,還比較完好,成為寂寞的擺設,還隨時有被學生推下去摔 爛的危險。
其建築規模不及中殿,結構布局也比較簡單,大約跟清朝中後期的國運民生狀況有關,上殿的正殿中間供關羽坐像,雖是坐像,亦有八九尺高。關公坐像是用一整塊 的大木料雕刻而成,僅他身下的一個坐墩也要七八個成年人才能圍抱。關公濃眉長髯,神采飛揚,其雕像還施以彩繪,青衣青帽,紅臉黑須,加上殿堂裡的香煙燭 火,那武聖的形像真的就復活了。關平抱印,周倉握刀,分立關公兩側,更襯托出關公的威武莊嚴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